12月3日晚上19时30分,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于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了题为“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闫月珍老师主讲,讲座由梁祖萍教授主持,人文学院研究生与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线上讲座。
闫月珍教授简单介绍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以自然物喻文”“以人喻文”“以器物为喻”的三大方式,之后以《文心雕龙》为中心,重点阐述“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讨论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工匠”、器物制作与法度和典范观念、器物之喻的天文和人文意义以及器物之喻作为普遍的文学经验四个内容。
首先,闫教授以《说文解字》《论语》和《孟子》等典籍中的“工匠”为例,阐述了在中国文学批评中以工匠为喻说明文学规律的普遍现象。闫教授认为,古代以工匠为喻来说明治国思想、伦理思想和艺术观念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这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是一个具有很强涵盖力的语言系统。闫教授以《文心雕龙》为例,列举了书中出现的以器物及其制作经验为喻的词汇,并通过《文心雕龙》中的“雕龙”二字的解释来举例说明《文心雕龙》以工匠的制作活动为喻说明文学创作特点。
其次闫月珍教授通过百工制作器物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和准则来解释中国文学批评中“法度”和“典范”。闫教授认为,以器物经验为喻,许多作为参照准则的器物,在中国文学批评中被用来比喻文章写作所应遵守的法度。由器物制作的原料和工具又引申出中国文学批评的典范概念,法度中体现着典范,典范与法度是相辅相成的。
其三,闫月珍教授认为,由于人是沟通天、地的中介,所以人所制作的器物就具有了沟通天、人的意义。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一样,是材料形式化的过程,它们都是通向“道”的途径。因此,《文心雕龙》的器物之喻不仅具有制作层面的意义,更具有观念层面的意义。以器物之喻论文章写作,正源于两者在人文层面的共同性。
最后,闫教授总结道,在中国文学批评中,自然之喻、器物之喻、生命之喻各有其作用。但无论是以自然物喻文,还是以器物为喻,其所阐明的意义往往在于法度与自由、人工与天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器物及其制作经验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和范畴,同时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为中西诗学提供了可供沟通的话语。
讲座结束后,梁祖萍教授又举了几个“器物之喻”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学批评术语的生成特点,并高度评价了闫老师“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闫月珍教授图文并茂的讲座,深入浅出地对中国文学批评“器物之喻”传统的阐释,使得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