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第三十一讲:张博《本源义滞留:现代汉语同义词语义侧重与搭配倾向的重要致因》

时间:2019-11-15

浏览次数:

11月13日上午,人文学院于贺兰山校区文荟楼10楼中文系会议室举行了题为“本源义滞留:现代汉语同义词语义侧重与搭配倾向的重要致因”的讲座。讲座特邀宁夏大学校友,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博老师主讲,人文学院副院长刘鸿雁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张博教授以“见”为例,深入阐释语义滞留的具体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即本源义滞留。张老师指出,本源义滞留是为了区别于语法化中的语义滞留,将实词原初的语义特征滞留在后起词汇意义中并制约实词在后起意义上的搭配限制的一种词汇现象。她还指出,观察本源义滞留的极佳窗口为同义词。随后,张老师例证分析从同义词看本源义滞留的四种主要类型,即本源义特征滞留、词源义滞留、复合词构词语素的本源义滞留以及复合词的理据义滞留。

再次,张教授点出认识本源义滞留对于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几点意义。其一,认识本源义滞留有助于精准聚焦同一义位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同义词的差异,有助于厘正以往同义词辨析的偏差等等。其二,本义或词源义不同的词语,在意义的不断引申或分化的过程中可能发展出一个或几个相同的义位而变成同义词。这些词虽具有相同义位,但其词源义或本义的某些语义特征,或许并未完全消失,而是滞留在后起的义位中,决定着同义词的语义侧重,制约着词语的语义组合关系。就此,张老师指出,了解本源义滞留现象和规律,认识其在同义词辨析中的价值,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张老师同在座师生交流讨论并就其问题予以解答。刘鸿雁老师总结发言指出同学们应从教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等多方面向张博老师学习,尤其在研究方法上要将穷尽考察与个体观察相结合,从历时与共时的层面观察词汇演变,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张博教授的专著进一步学习探求词义的方法。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邮编:750021

联系电话:0951-5093053

宁ICP备05002185号-1 Copyright © 宁夏大学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