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文学院开展“文学何以‘当代’——来自文学杂志编辑的观察与思考”主题讲座

时间:2025-04-20

浏览次数:

4月19日上午10点,由宁夏文联主办,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宁夏大学文学院及宁夏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协办的“文学何以‘当代’——来自文学杂志编辑的观察与思考”主题讲座在宁夏大学怀远楼314室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主讲,宁夏评协副秘书长王嘉俐主持,文学院教授任淑媛与谈讨论。《民族艺林》编辑部主任李亮,《朔方》编辑、作家许艺,文学院教师李丽,宁夏理工学院教师刘强祖,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郭秀秀,作家朱敏、王永利、曹鹏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徐晨亮主编围绕“文学何以‘当代’”的命题,根据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切身观察和思考,以《当代》杂志与人文社发展史为脉络,阐明文学对时代敏锐把握的当代性意义。他回顾了人文社前辈编辑家创办《当代》的过程与背景,并以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麦家《解密》等《当代》刊发过的代表性作品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当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种文学立场。《当代》杂志始终秉持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注重培养文学新人,所谓“新人”不只是在年龄意义上的关注,更包括写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新发现与新表达。

谈及当下青年写作,徐主编结合他主持的“青年作家问卷调查”指出,当代青年写作者既面临信息饱和的挑战,也拥有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在信息过载的语境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建立独特的现实感成为关键。他列举了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90后作家的观点,并加以总结,认为青年写作实际是在对青春写作的克服与超越中生长起来的。他直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宝藏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焦虑和困境。” 文学的活力正来自于对现实的独特感知与艺术自觉的觉醒,当下青年作家应当学习前辈经验、更新文学观念,在生活变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表达,以新方式触碰尚未抒发的时代情绪。

面对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徐主编以史铁生作品的传播为例,探讨了新媒体如何延长作品的生命周期,并赋予文学新的可能性。他认为,“跨界”与“破圈”并非简单的潮流追逐,而是拓展认知世界的方式。真正的文学应当长久地成为一种生活的能量,为读者提供理解世界的视角,支撑人们在现实处境中行进。讲座最后,徐晨亮主编以“飞翔与落地之间”比喻创作的动态平衡——既要坚守文学的传统与深度,又要勇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为当代写作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任淑媛教授从《当代》杂志的历史气象、文史互证与当代性、“非虚构”写作的边界与局限、刊物研究的认识策略、文学语言的落地性问题和宁夏大学郎伟教授发起的“持灯使者——当代中国最新优秀文艺作品推荐榜”实践等六个方面切入,与徐晨亮主编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洞见的学术对谈。徐主编援引科幻文学、历史写作和纪实创作中的大量文本,从在历史缝隙中定向翻转、错位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启发、因非透明和不理解而爱等角度,对以上议题作出了生动且独到的回应。

本次活动通过名家的在场陈述和亲历者经验,对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前沿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师生搭建了与一线文学工作者直接交流的宝贵平台。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当代文学的理解,更通过“文评面对面——名家进校园”的形式实现了优质文艺资源与高校教育的有效对接,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营造校园文学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邮编:750021

联系电话:0951-5093053

宁ICP备05002185号-1 Copyright © 宁夏大学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