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至22日,“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暨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第十九次沙龙在宁夏银川市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大学、泰州学院、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以及宁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等单位的80多位古籍研究青年同仁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新华社、光明日报、宁夏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6月2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宁夏大学怀远校区怀远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宁夏大学副校长杨文法、宁夏社科联学会管理处马云处长代表主办单位参加了开幕式,宁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胡玉冰教授主持开幕式。杨文法副校长致辞希望与会学者深化技术融合,探索AI在文献识读、知识图谱构建中的突破,推动研究范式革新;挖掘西北特色,共建西北文献数智化联盟,打造丝路文献研究高地;强化青年协作,依托沙龙平台,推动青年学者产出标志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学术沙龙发起人之一的孙显斌研究员发言指出,该沙龙自2015年创立以来,通过持续举办18次高质量活动,成功构建了一个跨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术共同体。这个学术平台通过跨机构协作、前沿议题设置、学术传承与青年培养,不仅成为古籍研究青年学者的“学术家园”,更在方法论创新与时代回应中推动了学科发展,为古籍事业的薪火相传提供了可持续范式。

胡玉冰教授从现有基础和基本规划两个方面向会议汇报了宁夏大学的古籍工作。他说,宁夏大学古籍存藏数量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有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长期工作在古籍收藏、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一线。宁夏大学图书馆现藏古籍3030部、38420册,馆藏数量占全区古籍总数的41%。其中善本232部、3644册。有3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人才培养平台看,学校建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从科学研究平台看,1984年成立了宁夏第一家古籍整理研究机构——宁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2016年获批建设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建成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文史典籍数字化实验室”,开启AI赋能古籍人才培养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大学陆续出版了《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等地方文献整理之作,《丁鹤年诗辑注》等回族古籍整理之作,《西夏书事校证》等西夏文献整理研究之作,以及《〈吕氏春秋〉译注》《晚唐小品文选注》《医古文语法知识》《历代爱国诗文评注》《怎样标点古书》等一批古籍普及类著作。2017年11月,胡玉冰任首席专家的“《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宁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立项层次最高的古籍整理研究项目。项目组全面普查宁夏古代文献档案,理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影印、整理、研究、刊布多措并举,使宁夏在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方面与全国同步,有些做法还起到了示范作用。
该项目2023年9月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目前,项目已公开出版影印类成果128册182种,整理研究成果字数共1794.2万字。学术成果中,《西夏书校补》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朔方文库》指定入藏国家版本馆总馆,《朔方文库》《宁夏明清人士著述研究》双双荣获自治区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明清时期宁夏文书档案汇编》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2023年)一等奖。“《朔方文库》编纂”重大项目的一大特点是既产出学术成果,更培养专门人才。以本项目子课题为研究选题,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25篇(优硕2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
此外,宁夏大学还编纂出版了《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等一批民族古籍,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自《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设立至今,自治区共有4位作者的5项学术成果成功入选,均为古籍整理研究类成果。这充分说明,宁夏社科界在古文献学的学科积淀深厚,学术成绩突出。
新时代,宁夏大学古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整合宁夏大学典藏古籍和相关学术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主要围绕古籍抢救保护与普及推广、古籍整理研究与编辑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古籍工作,践行“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论述,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开幕式结束后,本次研讨会进入分论坛论文报告与研讨交流环节。会议主要围绕“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主题,设“数智环境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西北地区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专题研究”“古代文书档案整理与研究”等分论题,分成“古籍整理研究”“文学文献研究”“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海外汉学与地方文献研究”“非书文献研究”等五个分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多维度、跨学科的交流空间。
“古籍整理研究”分论坛围绕数智赋能古籍保护与文献研究展开多维度探讨。字节跳动企业社会责任部古籍项目经理张明月以“科技助力古籍保护与传承”为题,探讨数字技术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祥则结合AIGC大模型技术,分享“数字孔子”项目中儒家经典语言输出精准度提升的实践经验,展现数智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的深度融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马艳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小婷分别探讨了古籍整理出版人才的培养和数智时代古籍整理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及方向等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副教授樊宁对清代何煌校勘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考源,并通过比勘清人过录本与阮元《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认为《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征引的“何煌校本”绝不是原校本,而是一部经过多人传抄、杂入惠栋校语的混合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诚对宋体字名称的由来提出两种假说:其一,“宋字”出于书商标榜,仅是一种美称;其二,“宋体”乃是“苏体”的讹变,本意为苏州字体,16 世纪中期嘉靖年间流行的苏式本字体。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据李富孙传世著作与年谱,对《易经异文释》的版本、成书过程与学术史意义展开考述。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张彧考论了上海图书馆所藏《于香草遗著丛辑》副本的著录、抄录过程、入藏经过、副本的性质和文献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学者们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融合,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宏观理论探索与文献微观考据并重,展现了古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文学文献研究”分论坛聚焦文学典籍的版本、流传及文本的再阐释等问题。丽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赵宝靖通过新见《翁覃溪杂录》考论清代学者翁方纲“学词而未作词”的特殊现象。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俊勇揭示了上海图书馆藏郑文焯批校陆钟辉刻本《白石道人歌曲》的版本情况及其文献学价值。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韩超主要梳理了《鹪鹩庵杂诗》原本在学界的显露与灭迹过程,揭示该书在民国时期的流传与阅读的情形及该书版本面貌与作者误植等问题,并认为新材料只有进入学术视野才能真正推动学术发展。


在“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分论坛中,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马学良对故宫博物院古籍善本目录编制实践的考察,揭示了这一时期公藏目录的特色与学术价值。宁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永军对“阿魏”及相关音译词的考辨不仅为词典编撰和词汇研究提供语料佐证,也反映当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悠久的交往历史。宁夏大学文学院讲师郑倩茹探讨了北宋曾巩目录序的文体创造、表现形态、思想内涵及其深厚的理论价值与文化意义。宁夏大学文学院讲师孔德成聚焦古代书目,对明代书目所见类书归部问题进行了更详尽的梳理和更深入的分析。学者们从文化认同与文献整理角度,揭示了古代多民族交流的历史图景与文献传承的发展脉络。


在“海外汉学与地方文献研究”分论坛中,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副研究员考察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图书馆所藏《历代名公画谱》《黄氏画谱》《芥子园画传》三种明清画谱,指出这些画谱不仅版本珍贵,且早在18世纪前已传入欧洲,是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见证。清华大学高策讲师则比较十八世纪朝鲜英祖、正祖与清朝乾隆帝的汉诗创作,发现朝鲜国王诗作以抒情写景为主,风格克制,刻意区别于乾隆御制诗,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学者们从海外收藏与地域研究两个维度,揭示了汉文化在地域传播中的多样性与深层互动机制。此外,在地域文献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尝试和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张盼盼基于旧志修正与重建了清代宁夏地区人口的数量。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在读博士刘思思对宁夏旧志中古旧地图分类展开了系统研究。


在“非书文献研究”分论坛中,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翟姗姗基于多维特征分析对戏曲类方志文献命名实体识别开展研究。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赵彦昌系统剖析了盛京内务府抄存档案《黑图档》整理与研究的经验及教训。同济大学赵成杰副教授系统梳理了上海地区自晋代至民国的石刻文献,指出其在历史、文学与文献学方面的多重价值。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姜勇揭示了甲骨卜辞的视觉性,认为甲骨卜辞对称布局、镜像异构、涂朱填墨的三重视觉手段建构起了“空间-形体-色彩”三位一体的视觉系统,不仅为后世骈文对仗、书画章法提供原型,更标志着中国文学中“形文”传统的真正觉醒。浙江大学王荣鑫副编审则以《兰溪鱼鳞图册合集》为例,探讨地籍档案整理出版的实践难题,认为此类工作需学术界与出版界协同推进,注重技术应用与长期投入,以实现庞大档案的系统整理与多元呈现。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展现了非书文献的重要史料价值及其在当代整理研究中的路径与挑战。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管仲乐以历时的视角对房山石经辽代刻经的历史细节开展考察,并对辽代石经的镌造理念及价值展开探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赵学艺细致分析了文王鼎的著录及器物特征,并通过梳理后世的流传和仿制情况,以尝试探析宋明以来古物研究的转变。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主题、多维度的学术研讨,不仅深化了数智技术与古籍整理的融合探索,更搭建了西部与全国学者交流合作的桥梁。与会宁夏大学学者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宁夏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结合数字人文等新技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