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评估,走过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评估的历史阶段之后,迎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水平评估。国家评估的基本原则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目的是通过评估,大力推动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总体安排,我校将于2007年下半年接受国家评估。为此,我校于2006年10月成立了学校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到,在学校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评估方案。一年来,我们根据评估工作的需要,先后研讨了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5 1号文件),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评估工作。特别是教育部2005年下发的《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后,我们又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将我们对国家评估指标体系的粗浅理解与认识汇报交流如下,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1.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发展目标,以及教育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等,还要体现在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校风、校魂等也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该项指标中设“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2个二级指标,共有3个观测点。
1.1 学校定位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1.1学校定位 | ●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 1.0 | 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 | 定位基本准确,有学校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 |
1.1.1 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学校定位是学校根据国家、地区、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条件和特点,对学校功能和地位所做出的角色选择,是学校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
学校定位应在社会系统层面、教育系统层面、学校内部层面三个层面考虑。
学校定位的内容应包括综合定位、功能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水平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形式定位、学校类别定位、学科门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发展规模定位等。
学校定位应在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及学校重要文件中有完整、科学的表述,在学校领导讲话、论文、著作中也应有所体现。
学校规划是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总体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四个基本规划,同时还包括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规划等单项教学建设规划。
学校各项规划目标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规划的措施应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学校要制定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单项规划为支撑的完整的规划体系。所有规划都应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2 办学思路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1.2办学思路 | ●教育思想观念 | 0.5 | 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办学思路明确、质量意识强 | 注重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与研究,办学思想清晰,有质量意识 |
●教学中心地位 | 0.5 | 一贯重视本科教学,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学校其它工作的关系 | 重视本科教学,基本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学校其它工作的关系,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 |
1.2.1 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的理性的认识,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学校的总的理解和认识。教育观念则是对高等教育中一些事物的观点,二者也可统称为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也是对学校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
高等教育理念应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长的治校理念、教师的执教理念、大学的定位理念、大学的特色理念,以及大学的文化理念等。
在当代高等学校的发展中,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是要树立现代的质量观。还要特别处理好大众化教育下的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教学与科研、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等的关系,其中质量意识是核心,要确立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制度,要树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点,要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监控体系、保障体系,要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1.2.2 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中心地位是指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领导及主要管理者对学校教学工作所持的认识、态度和作法,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主要体现,是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程度的显现,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时的准则。
教学中心地位既体现在学校领导在处理教学工作的言论和行动中,也表现在各级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认识中;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中,也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政策中。教学中心地位应体现在怎样对待教学工作、怎样对待教师、怎样对待学生三个重要方面。
教学中心地位应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现,如:学校党政领导例会研究教学工作情况;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情况;学校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质量意识和重视教学工作的程度;学校经费满足教学需要的程度和落实情况;学校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情况;学校各职能部门对教师、学生及教学工作的服务承诺情况;学校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政策、制度情况;本科教育在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中的地位情况;学校对教学中心地位的舆论、宣传情况等。
2.师资队伍
师资是高等学校办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基础建设。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师资队伍呈现出的矛盾也逐渐突出和显现。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不仅在总体数量上出现了严重短缺,而且在结构上也严重失调,尤其是基础课和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更令人担忧。因此,师资队伍已成为高校办学中的一大难点,因而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成为评估中观测的重点。
该项有2个二级指标,共6个观测点。
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 ●生师比 | 0.3 | 比附表中合格规定值至少低2,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 符合附表中合格的规定 |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 0.4 | 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 | 结构基本合理 |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 0.3 | ≥50% | 30%~40% |
2.1.1 生师比
生师比是指折合在校生数与教师总数的比值。这是从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要程度来评估师资队伍的。设置该项指标是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之后出现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提出的。该项指标是借用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试行)》(教发[2004]2号)的指标和标准。该项指标中对“生”和“师”都有严格的内涵和界定。
在该项指标的统计中,对学生数的统计和折算几乎没有异议,但对教师总数的统计和折算却常常引起理解上的分歧。一是对“专任教师”的界定,评估方案的备注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而在生师比计算中“教师总数”则是“聘请校外教师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但何为“校外教师”又没有具体的内涵和界定,而校内具有教师资格和教师技术职务的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又怎样计入“教师总数”没有说明。在2002年的方案中,又把师资解释为:“学校中在编的具有专业教师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上的教师”。在医学院校的教师总数中却有“医科类院校师资含附属医院全部临床医师以上人员的10%”。因此,关于生师比中的“师”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应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2.1.2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分析教师结构状态的“师资”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这与后面的“专任教师”是一个概念。整体结构包括:自然情况、数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也包括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科研与社会交流情况,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师队伍情况,新专业教学情况,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情况等。
发展趋势包括:数量增长情况、结构变化情况、梯队建设情况、素质(业务)培训提高情况。其中,数量增长情况既要包括数量的绝对增加数,还要同时考虑生师比的变化情况;结构变化情况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的变化情况;其他情况主要从数量和效果两方面说明。上述发展中既要看满足相关标准情况,还要从近三年来的发展中看发展趋势,既要看满足需要、结构改善和素质提高情况,也要看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骨干教师的形成情况。
该项最好以列表和图像来说明。
2.1.3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该项指标的统计口径较前有变化,原方案中是指“青年教师(35岁以下)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现改为“专任教师”。相应的等级标准,A级由≥60%变为≥50%,C级由(40-50)%变为(30-40)%。这种统计口径由部分(青年教师)变为全员(专任教师)的变化带来的相应等级标准虽有降低,但这与各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关。
在该项统计中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有着严格的界定: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但不包括各种研究班学习的、研究生班毕业的、获第二学士学位的、现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尚未获得学位的。学校对不属于统计范围的情况,可另加说明,以示发展趋势和素质改善情况。
关于“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三项标准,在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都有具体规定。
2.2 主讲教师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2.2主讲教师 | ●主讲教师资格 | 0.3 | 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95% | 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达85%~90% |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 0.3 | 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内均曾为本科生授课 | 55岁(含)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95%以上为本科生授课 |
●教学水平 | 0.4 | 教学水平高,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 教学过程规范、能保证教学质量 |
2.2.1 主讲教师资格
主讲教师资格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岗前培训包括教育理论培训和汉语言的普通话培训。
主讲教师是担任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主讲任务的教师。主讲教师既包括校内的专任教师,也包括校内的兼职教师和聘请的校外教师。
符合岗位资格比例=有主讲教师资格人数/主讲教师数。
对于公共外语课、公共体育课、机械制图课等一些公共基础课,国家曾经规定,这些课程也可由暂不具备主讲教师资格的助教经试讲合格后担任主讲任务。因此,学校还可对上述公共课主讲教师情况单独统计说明。
2.2.2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该项指标是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并解决“教授不教”的问题提出的。对此,在国家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一般情况下,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以及“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对此在评估方案中又具体规定为:“A级,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内均曾为本科生授课;C级,55岁(含)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95%以上为本科生授课。”这些标准都要以最新的“1号文件”为准。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教高司函[2005]7号通知精神,《评估方案》中凡与《若干意见》不一致的,按“1号文件”执行。在1号文件中指出:“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教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教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因此,该项指标中的C标准应改为上述要求。
该项同时考查学校为鼓励和保证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的教授、副教授是对专任教师而言,而不是对主讲教师而言。
2.2.3 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是综合评价的结果,主要参考因素:教师教学档案资料中平时课堂教学质量和其他教学评估的结果;专家组现场听课评估结果;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教师指导水平。
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反映在以下方面:教师的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项目的数量、级别、位次等。更要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校园占地、教学及行政用房、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条件,也包括本专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统称“四项经费”或“日常教学经费”),以及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和图书资料购置费(以上统称“六项经费”)等软件经费条件。
在办学条件方面有国家的两个文件被引用,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8月1日实施)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第一个文件的内容隐含在“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内。其他条件指标在第二个文件中都有体现。这样,评估等级标准更增强了文件依据和可操作性。
该项指标中设“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经费”2个二级指标共7个观测点。
3.1 教学基本设施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3.1教学基本设施 | ●校舍情况 | 0.2 | 各类功能的教室齐备,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其它相关校舍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个)达到附表的合格规定,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 0.2 | 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能发挥较好作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设施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 实验室、实习场所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附表中的合格规定 |
●图书馆状况 | 0.2 | 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 | 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达到附表要求 |
●校园网建设状况 | 0.2 | 建设水平高,运行良好,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 0.2 |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含室内体育场所)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有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 | 有室内体育场所,生均运动场面积≥3平方米,设施基本齐全 |
3.1.1 校舍状况
校舍情况是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情况,同时还包括百名学生配备的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的情况。其中教室、实验实习及辅助用房、图书馆、体育馆(风雨操场)称为教学用房,其单项标准在《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中有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中的“生均”和“百名学生”用的都是“全日制在校生数”。
教学用房是指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体育馆等用房的建筑面积。在国家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中,还包括“会堂”的面积。
教室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室等。
辅助用房是指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准备室、教具陈列室、实验室的仪器库、体育设备室等的建筑面积。
行政办公用房是指学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及各院、系、部的教研室和行政办公用房的建筑面积。
上述各类用房共用一个建筑物时,采用公有面积均摊的原则划分相应的面积。
语音教室、计算机房、制图室等的建筑面积一般按教室面积统计,其设备按教学仪器设备统计。
在该项指标中不仅要统计生均面积情况,还要统计教室用房的排课利用情况,以此来说明“利用”情况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的程度,这种“程度”可用“不能满足”、“基本满足”、“充分满足”来回答。
3.1.2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该项指标从四个方面考核:
一是实验室、实习基地种类和数量是否能满足各专业、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需要;
二是各实验室、实习基地内的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
三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达标情况,同时还注意“设备值”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
四是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达标情况。
在该项统计中,学生数用的是“折合在校生数”。还要注意“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与“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的不同,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忽略“科研仪器设备值”。医学院校或有医学教育的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中还包括“附属医院仪器设备总值的1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中校本部经费应占75%以上。”这一问题又引发了独立设置的校办企业和实习林场、农场等的仪器设备是否又可按一定比例计入教学仪器设备值呢?对此尚没有明确答案。
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外基地,也包括文科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包括新兴的创业基地。校外基地要有相应的协议,并挂牌,或连续实习三年以上。实习基地的条件为: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导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场地和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3.1.3 图书馆情况
该项指标从以下五个方面考核:
一是生均图书册数。其定义为: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其中图书总数包括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图书。期刊杂志的年度合订本按1册统计。但电子图书在新方案中不作为图书册数统计,学校可对拥有电子图书情况另加说明。
二是生均年进书量。其定义为: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学校,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时也视为合格。
三是图书馆的管理手段,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也包括电子检索和查询系统、网络系统,还包括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文件。
四是流通及借阅情况,包括各类图书的流通率和借阅率。还要考查教师和学生的借阅情况。
五是图书馆每周面向师生开放的时间及阅览座位数满足师生需要情况,也包括为师生开展科研和毕业设计等开展咨询服务情况。
图书馆为师生的服务宗旨及图书种类和册数与学校学科专业的匹配情况(特别是新学科和新专业)也常被关注,这也包括图书的采购原则和方法。
3.1.4 校园网建设状况
校园网建设状况是新增的评估项目,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考核:
一是校园网的硬件条件及运行情况,也包括网络的带宽、速度和安全情况;
二是网络资源情况,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情况;
三是网络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特别是网上的精品课情况更得到关注,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构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四是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和校际课程共享情况;
五是网络在线情况,校园网上是否开通了校长在线、名师在线、管理干部在线等网上交流平台。
总之,校园网要从“路”和“车”两方面同时考核
3.1.5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该项指标考核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室内体育场馆情况,包括体育馆、游泳馆、体操室、器械室、训练室等;
2.运动场地情况,包括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器械区、综合投置区、障碍物区、健身区。生均面积为≥3平方米;
3.有符合学校特点的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如冰场及设施、乒乓球及设施、国防体育场地及设施、艺术体操场地及设施等;
4.各种体育设施情况。
生均风雨操场面积和各类运动场面积可参照《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标准。
3.2 教学经费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3.2教学经费 |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 0.6 | ≥25%,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 20%~23%,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
●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 | 0.4 | 持平 | |
3.2.1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四项教学经费是指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这四项经费在财务统计时有着明确的内涵和界定,分别是:
本专科业务费:本专科生进行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加工、运杂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论文答辩费、资料讲义印刷费及学生讲义差价支出费。
教学差旅费:教师进行教学调查、资料搜集、教材编审调查等业务活动的市内交通费、误餐费、外地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各种低值体育器械(包括各种球类、冰鞋、跑鞋、铁饼、标枪、铅球等器材)和运动服装的购置费、修理费,体育运动会费用,支付场地租金和参加校际以上运动会的教职工运动员的伙食补助费以及公共体育教研室的业务性报刊、杂志、资料等零星费用。
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仪器设备的经常维护修理费。
统计上述四项经费时用的是财务年度,即用12月31日年度决算时的经费值,学生数也应是此时的全日制本专科生人数。统计时既要每项经费的年度值,也要四项经费的总值。经费来源包括事业费拨款、自筹经费、主管部门专项投入和其他投入。而不应特指学费收入,考核的核心是“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该项指标的内涵几经变化,上一稿定义为:学费收入用于四项经费的比例”,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具体规定为:“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的经费(指四项经费)一般不低于20%。而在教高[2005]1号文件则规定为不低于25%,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规定为C级≥25%,A级≥30%。
四项经费满足教学需要的程度是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如实习费、毕业设计费等都因生均经费标准太低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对此在教高[2005]1号文件中也指出:“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款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
另,四项经费的绝对值与学费标准相关,学费标准与学校所处的地区及学校的隶属关系有关。因此,虽然比例相同,但数值确不同,故这不是具有全国可比性的标准。对此在教高[2005]1号文件中也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共同研究制订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标准,确保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
3.2.2 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
生均四项经费值是指学校实际用于四项经费支出的标准。该项应考虑三个增长情况:一是近三年每年四项经费总值增长情况;二是生均近三年四项经费每项分别增长情况;三是近三年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率的增长情况。
该项生均值的学生数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的自然人数计算。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评估的重点,而且难点也较多,如专业中的新专业问题,课程中的精品课和双语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基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问题等,而且这些难点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如研究中的专业评估和已经开展的精品课程评选。
该项指标中设二级指标3项,共有10个观测点。
4.1 专业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4.1专业 | ●专业结构与布局 | 0.5 | 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新办专业的设置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学科基础,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生满意 | 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基本合理;新办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基本符合要求 |
●培养方案 | 0.5 | 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 | 培养方案基本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执行情况较好 |
4.1.1 专业结构与布局
该项由原来的“新办专业”改为’专业结构与布局”,考核面有所拓宽,但新办专业仍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
该项指标主要考核以下几点:
1.学校现有专业总体布局和结构与学校定位和服务面向匹配情况;
2.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情况,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情况;
3.学校新办专业情况,包括是否满足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是否有相近学科为依托,专业口径和布局是否符合学校定位,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
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3届的专业。
4.学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规划。
4.1.2 培养方案
该项原为“教学计划”,现改为“培养方案”,比教学计划要求的更高更宽。
培养方案是以教学计划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组织教学和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该项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计划及教学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情况;
3.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情况;
4.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4.2 课程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4.2课程 |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 0.3 | 总体思路清晰,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有力,执行良好、改革成效显著,有一定数量的获省部级(含)以上成果奖励(包括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 | 有思路、计划和措施、有一定成效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0.3 | 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执行严格,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针对本校的优势学科,有重点支持特色教材编写的规划和措施,成效好,有一定数量的获省部级(含)以上奖励的教材 | 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并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特别是理工类、财经政法和农林类专业) |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 0.3 |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 | 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技术有一定使用面 |
●双语教学 | 0.1 | 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教学效果较好,其它专业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 | 重视并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授课课程达到一定比例 |
4.2.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该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中关于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原则,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情况;
2.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整合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设计情况;
3.学校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情况;
4.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及经费投入情况;
5.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各级各类成果;
6.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估情况。
4.2.2 教材建设与选用
教材是指与课程匹配的教科书、实验指导书、主要参考书、教师用书、学生辅导书、习题集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等。教材分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协编(自编)教材等。
规划教材是指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规划的教材(有特殊标识)。
获奖教材是近二次省和国家评选出的获奖教材(含教学成果奖)。
该项重点考核以下几项内容:
1.教材选用和征订的制度、办法,要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
2.近三年选用教材情况,各类教材选用的比例,特别是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选用比例;
3.自编教材的规划、措施及选用、获奖情况;综合大学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和出版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其他学校也要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编写有本校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教材。
4.教材建设的规划、政策、措施、效果,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制度,要严把好教材质量关。
4.2.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而采取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活动。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学导式、自学辅导式、网上助学式和合作式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CAI课件、网络等。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象、声音、图表等新技术,也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具、图表和现场教学等。
该项主要考核的内容有:
1.学校教师应用和创建的教学方法及其成效;
2.学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比例;
3.学校教师开发研制和应用CAI课件情况;
4.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情况。
4.2.4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教学。双语教学的课程是指采用双语教学的学时达到该门课程总学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既有师资的外语水平问题,也有生源的外语水平问题,还有教材和手段问题。学校要本着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开的方法,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文教材、中文讲授的办法分步到位。
优先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应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要达到10%以上。
该项目重点考核以下几点:
1.学校为推进双语教学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2.学校为推进双语教学制定的计划和措施;
3.学校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门数及占相关专业课程总门数的比例。
4.3 实践教学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4.3实践教学 | ●实习和实训 | 0.4 | 时间有保证、措施完善、效果好 | 时间有保证、措施得力、效果较好 |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 0.3 | 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效果好 | 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 |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0.2 |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 |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50%~60%,效果较好 |
●实验室开放 | 0.1 | 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效果好 | 有开放性实验室,有一定效果 |
4.3.1 实习和实训
实习和实训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近年来由于受学校经费和接收单位条件的限制,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效果也不好。因此该项考核的主要内容有:
1.实习、实训时间是否有保证。要针对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规定时间与实际实习、实训时间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实习经费是否有保证。各类实习经费的生均指标及实际支出和使用情况;
3.实习效果情况。实习效果主要是指完成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要求的情况;
4.提供必要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和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材料。
4.3.2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是相对理论教学以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环节或形式,其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等。文科类纳入教学计划的读书工程、社会调查等和理工科类纳入教学计划的科技制作、科技竞赛活动等,以及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等也是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
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
该项考查的内容:一是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学时、学分等分配情况,是否构成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更新和改革情况;三是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情况;四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包括实验开出率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及获奖情况。
4.3.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最近国家又提出开设创新性实验的要求。设计性实验也叫创新性实验。凡有实验的课程都应创造条件尽量多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创新性实验,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
该项考查的是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考查时既要注意开出实验的数量,也要注意开出的质量。
在实验课中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着力多开出这类实验,学校也应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支持这类实验的开出。
4.3.4 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是指实验室面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和内容,也允许学生来实验室作预习报告。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对学生开放从事创新活动和科技活动,还应承担学生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学校应建立所有实验室都向学生开放的制度,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实验室开放包括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时间、开放的范围和对学生开放的覆盖面。开放和管理办法也要尽量方便学生,如网上预约实验。
5.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
教学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管理者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管理者还应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管理还要在新形势下加大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该项目设2个二级指标,共5个观测点。
5.1 管理队伍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5.1管理队伍 | ●结构与素质 | 0.6 | 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 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较高 |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 0.4 | 研究与实践成果显著,研究成果对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 鼓励教育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 |
5.1.1 结构与素质
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部)的二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
结构是指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专业等基本结构,也包括心理、能力、经验、经历等。
素质是指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这里的素质是指管理队伍的集体表现。
服务意识是指管理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要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要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观念。管理者要对师生有服务承诺,要正确行使管理者的权力。
5.1.2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研究与实践成果是指教学管理者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管理规律研究形成的调研或咨询报告、教研论文或专著以及取得的成果。
该项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1.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形成的调研或咨询报告;
2.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研究立项情况;
3.教学管理人员撰写和发表的教研论文或专著;
4.教学管理人员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
5.2 质量控制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5.2质量控制 |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 0.3 | 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效果显著 | 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执行较为严格,效果明显 |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 0.3 | 质量标准完善、合理、体现学校的水平和地位,执行严格 | 质量标准基本建立,执行严格 |
●教学质量监控 | 0.4 |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有效,成效显著(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得力的监控措施且执行情况良好) |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监控措施),执行情况较好 |
5.2.1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教学基本文件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进程表、课表、学期总结等;
教学规章制度是指学籍管理、考务及成绩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等相关的管理文件或规章制度,也包括质量标准和评估文件。
上述基本文件和规章制度以“教学一览”和“制度汇编”或以“学生手册”、“教师手册”、“教师手册”“管理手册”等形式表明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考核时还要考查文件发挥的作用和执行效果。
5.2.2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主要教学环节是指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总合。
质量标准是指为达到目标、水平和要求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应具有目的性、规范性、可操作性。质量标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都应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有相应的工作规范。
考核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
建立质量标准是当前教学管理中应加强的薄弱环节。建立质量标准与评估方案、管理文件相配套的管理体系是当前管理改革的重点。
5.2.3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依据质量标准对教学环节进行的质量检查或评估。开展评估,还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成立评估机构,组建评估队伍。评估内容包括评教、评管、评学和单项评估。为增强评估的时效性,还要有与评估配套的保障机制及奖惩制度。
该项考核不但考查评估的系列文件,还要考查评估的过程和效果。
6.学风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评估学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学生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该项有2个二级指标,共4个观测点。
6.1 教师风范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6.1教师风范 |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 1.0 |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 教师履行岗位责任,从严执教,教书育人 |
6.1.1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考核教师风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校倡导优良教风的措施,制定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二是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和表现;
三是学校整治学术腐败、处理教师违规违纪情况。
6.2 学习风气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6.2学习风气 |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 0.3 |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优良 | 能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 |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 0.3 | 措施得力,效果好 | 有措施,效果较好 |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 0.4 | 校园课外科学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好 | 有一定的参加人数和活动效果 |
6.2.1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考风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考查。
“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要一看制度、二看管理、三看效果。
6.2.2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也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都对学生产生耳儒目染的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二是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
三是教育载体。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促进作用。
四是形象表现。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和学习、生活作风也能反映学风状态。
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体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是群体的综合表现。
学生考试的作弊情况、迟到早退情况、旷课情况、自习情况、课棠听讲情况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风状况。
6.2.3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科技活动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科技活动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如创新、创业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等这些活动要取得相应的成绩或学分。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的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也包括科技讲座和文化沙龙活动等。
科技活动要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要体现文理渗透和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体现和落实“学生以学习为主”的原则。
该项考核一是看活动形式和内容;二是看参加活动的人数;三是看活动的效果。在统计人数时是指经常参加,而不是偶而参加的人,多数人参加是指参加人数(次)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7.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表现,也涉及到现代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学效果既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甚至包括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也体现在知识理论、实践能力、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要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角度考察教学效果,更要用现代的教育质量观衡量和审视教学效果。
该项有6个二级指标,共9个观测点,是二级指标和观测点最多一级项目。
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 0.7 | 水平高 | 合格 |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0.3 |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有较多的研究实践成果和省部级(含)以上奖励 | 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一定的研究实践成果和省部级(含)以上奖励 |
7.1.1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基本理论是指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重点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基本技能是指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创新意识等。在外语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外语听说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考察时国家专家组进校后不再进行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闭卷测试,但专家组还要灵活地采取组织课堂讨论、座谈、考察实践动手能力等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教学效果。
7.1.2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与创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泛指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只要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称之为创造。而创新则是发现、发明、创造的总称,又是发现、发明、创造等活动的本质特征。从狭义理解,创造侧重于“首创”性,侧重于一个具体的成果,而创新侧重于“再创”,侧重于宏观的变化过程。创新精神是指具有创新的意志、品质和意识、素质。创新精神需要培养和养成。
实践能力一般是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把知识和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也能在第二课堂及科技文化活动中得以显现。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活动以及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得以展现。
7.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7.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 0.5 | 结合实际、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 | 结合实际,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
●论文或设计质量 | 0.5 | 质量好 | 论文或设计规范,质量合格 |
7.2.1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学设计和学时(周)分配上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获准毕业或获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指导、设计、撰写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主要考察以下几种能力:
1.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
2.研究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技能和方法完成设计、试验、加工、制造等工作;
3.收集资料、使用工具书、应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
4.撰写论文和现场答辩的能力;
5.尊重导师和团队协作能力。
7.2.2 论文或设计质量
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当前本科教育的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时间难以保障、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等现象。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包括选题质量(来源实际和能用于实际题目的比例),指导及答辩的质量,研究实验及撰写质量等。
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评估检查制度、论文的评选及档案管理制度等成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保障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除了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外,从教学的角度还应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资料检索和应用工具书的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毕业设计质量还可从质量标准、撰写规范、管理程序中得到保障。
7.3 思想道德修养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7.3思想道德修养 |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 | 1.0 | 措施完善、有效,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好,心理健康 | 措施得力,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较好,心理健康 |
7.3.1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最重要素质,而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养成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毅力;养成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的精神。
文化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文化素质是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这里的文化素质又主要指文、史、哲等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代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知识,对于文科的学生还包括现代的自然科学知识。
该项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两课”开设及改革情况;二是开设素质选修课情况;三是开展文化活动情况。
7.4 体育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7.4体育 | ●体育 | 1.0 |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7%;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得好 |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96%;重视群众性体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
7.4.1 体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的体育教育既要重视术科项目的教育,更要注意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要注意专项体育运动队的教育,更要注意群众性的健身教育;既要注意体育的理论和知识的教育,更要注意卫生与健康的教育。
该项考核的重点内容有:
1.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而不是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合格率;
2.群众性课内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专项体育和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及获奖情况;
4.体育教学的改革及效果。
学校还应注意形成优势体育和特色体育,要注意培养学生为国家的体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争光信念。
7.5 社会声誉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7.5社会声誉 | ●生源 | 0.6 | 生源好 | 生源较好 |
●社会评价 | 0.4 | 社会评价好 | 社会评价较好 |
7.5.1 生源
生源一是指招收的学生来自哪里,二是指招收的是怎样的学生。生源是指高校招生的地域和招收学生的质量情况,招生地域是学校服务面向和服务能力的表现,而录取学生的分数线、录取志愿、录取率、报到率等反映了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学校社会声誉的表现形式之一。
生源质量一是可从一表、二表、三表录取学生的比例及最低录取分数线;二是从报名和录取的比例,即录取率;三是从新生的报到情况,即报到率来衡量。生源质量对同类高校之间有横向可比性,本校历年来招生的变化情况有纵向可比性。
该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学生生源的地域分布情况;
2.学生录取的分数线、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情况。
7.5.2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社会评价包括官方或社会组织对学校的评估和排行榜情况;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的反馈意见和评价情况;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社会知名人士和校长、教师等对学校的认识和评价;媒体报导情况等。
学校主动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也是学校自觉获取社会评价的重要方法。
7.6 就业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参考权重 | 等级标准 |
A | C |
7.6就业 | ●就业情况 | 0.6 | 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80%,就业工作措施得力、效果好 | 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达60%~70%,就业工作有措施、效果较好 |
7.6.1 就业情况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受到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国家把毕业生就业情况视为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学校的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主要考核:
1.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年底累计就业率(含直接就业、隐性就业、考研、出国、自谋职业等)情况;
2.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人员、设备情况;
3.毕业生就业教育和信息服务情况;
4.毕业生创业和成才情况。
特色项目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标体系中有一个没有编号的一级指标,叫做“特色鲜明”,而在良好等级中有“有特色项目”,它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即在评估结论的“优秀”或“良好”等级条件中要求有“特色项目”,否则不能评为“优秀”,因此,“特色项目”具有“一票否决”的功能,在评估中引入“特色项目”是本评估方案的一个特点。
特色,一般指特殊、特别、特有、特点,进而有杰出、优质、优秀、特别突出、独出于众之意。本评估方案中的“特色项目”又特指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
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中积累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的风貌、措施、方案或成果。
特色与优势相近,但又有区别。优势是强于同类,特色是区别于同类;优势有着不可替代性、先进性、实践性、推广性等特点,而特色有着排他性、独创性、超前性、示范性等特点。因此人们也常说:优势是人有我强,特色是人无我有。 但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优势可以转化为特色,特色也可以转化为优势。
特色是学校办学个性化的表现,尤其在当前办学中同型化趋势严重的形势下,评估中要求有特色项目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的特色项目可以是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治学方略方面的特色,特别是在质量观、发展观方面形成的特色;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特色;还可以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的特色;还可以是教学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的特色, , 。因此,特色一定要有改革和创新。
特色项目要求有实践过程的积淀,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特色项目一般要经过特色生长点的挖掘、发现和确认,特色的培育和实践,特色的总结、鉴定和提高三个阶段。
特色项目一般要经过一个循环的实践检验,评估时必须提供专项材料,并要附以相关的背景材料。
特色项目的标志是:
1.有区别于同类的特征;
2.有高于同类的优势;
3.有突出的实践效果;
4.有高水平的成果;
5.有应用、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