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理论学习纪要第3期)
按照人文学院中心组2010年上半年理论暨师生理论学习安排计划,6月2日下午三点,在文科楼121教室,人文学院邀请博士生导师陈育宁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大学·大学精神·大学教师”专题学习报告会。学院党政领导、全体教师和学生党员参加了报告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高石钢主持。
报告会上,陈教授首先结合自己工作、学习经历,阐释了何谓大学、中国古今大学的演变以及现代大学的内涵。他说,大学是现代社会孕育知识和培养人才的现实载体。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大学在中国古代却现实地存在着。从孔子以前的学在官府,到秦始皇的官师合一,“以吏为师”;从汉武帝的太学到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无一不是中国的大学。对于中国现代型大学,陈教授认为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经历了从欧美模式到苏联模式,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转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大师、大楼、大气”,要协调硬件设施建设,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只有打破学科界限,培养人格独立,思维自由的有丰厚的知识,思辨的能力和崇高人格的人才,才是现代大学。
其次,陈教授对大学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在一所大学,教师的责任感,学生的自豪感,各级领导的使命感以及一代代师生员工的无私奉献,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有形无形地推动者大学向前发展。这便是大学精神。她是一种创造力,生命力,是大学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集中统一,体现了一所大学文化积极前进的方向。同时,具备丰厚知识、思辨能力和崇高人格的人才是大学里最活跃的分子。
最后,陈教授发表了对大学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看法。他认为,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今天,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要用崇高的人格去影响别人,要以创新的心态去踏实工作,具备“观察、联想、判断、归纳”的能力,“悟出而多思”,迎难而上,主动地塑造自己,利用大学的条件,培养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自己师德和专业素养。
高书记在报告会后作重要讲话。他说,感谢陈育宁教授百忙之中来人文学院作专题报告。陈教授结合亲身经历,对“大学·大学精神·大学教师”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对大学教师定位和认识,值得我们去思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师德和敬业精神始终要摆在首要位置。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影响别人,影响你的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丰硕成果。
报告会后,陈育宁教授将自己的新作《西夏艺术史》《友声同鸣集》赠与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