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宁夏泾源籍作家杨友桐长篇小说《七月》座谈研讨会在我校文萃图书馆“宁夏文艺评论创研基地”召开。宁夏大学博士生导师郎伟教授,《七月》作者杨友桐,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散文家王治平,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七月》责编贺飞雁,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许峰等出席座谈研讨会。文学院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博士点部分研究生、2021与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艺学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座谈研讨会。会议由郎伟教授主持。
《七月》一书主要讲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少年苏宇高考失利,历经磨难复读求学并最终大学梦圆的故事。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与同学纷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见解。许峰副研究员围绕”历史化”、“精神突围”与“传统现实主义”三个关键词进行评论,希望大家阅读小说时能够重返历史现场、重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而更加理解作品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意义;博士生张艺从小说的风景和风物描写角度进入作品,认为本书中大量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风景和风物描写是作者痴恋故乡情感的直接表达,从而达到了在心灵上的审美效果;博士生许瓛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出发,对主人公苏宇、母亲等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度剖析,并与西北地区其他作家笔下的相似人物进行对比,讨论本书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博士生蒋毓璐从本书语言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本书语言特点为感觉体验式抒情,具有外倾性的语言风格。自由发言环节,2021级硕士生阮先慧、刘秀庆,2022级硕士生孙晓明、邓琪先后发言,他们结合生活与阅读经历从不同角度分享体会。发言过程中,郎伟教授分别进行一一点评与总结。
自由发言环节结束后,《七月》责编贺飞雁结合作者创作历程与本书出版审校过程,鼓励大家严谨治学、踏实创作;嘉宾王治平以深知作者创作过程的好友身份发言,分析书中人物和风景原型并畅谈阅读体会。会议的最后环节由《七月》作者杨友桐发言,杨老师从个人生活、求学、创作经历谈起,讲述自幼艰辛的求学生涯与高考缘起,并从个人情感和数十年矢志不移追求“文学梦”的角度,分享自己创作的心历路程与参加本次座谈会感受。座谈会在郎伟教授的总结与点评中结束,郎伟教授结合当今时代发展、青年人励志与成材以及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学位点如何培养精神雄健、思想视野宽阔、专业素质优异的研究生等问题,勉励研究生同学们从优秀的文学书籍中汲取美好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人生道路上可能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本次座谈会为疫情以来,我院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博士学位点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点举行的首次线下作品座谈会。作者及与会嘉宾和各位硕博研究生面对面,畅所欲言分享体会,使各位同学身临文学现场,体会文学作品解读的现场感,对此后学习与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结束后,所有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