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下午,宁夏大学第二届人文与民族学部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分论坛在怀远校区怀远楼顺利举办。分论坛共设4个小组,累计收录54篇学术论文,汇聚来自校内外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生,围绕传统文化研究、语文教育实践、语言文字等方向展开深度交流。

本次分论坛以“立足传统、创新视角、服务实践”为导向,4个小组各有侧重,覆盖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方向,为参会者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学术成果。第一组研讨论文聚焦历史文献梳理与地域文化挖掘,以古代文学与历史文献研究为核心,兼具学术深度与地方特色。一方面,研究者围绕唐代至清代经典文学脉络展开,如对庾信入北后身份思想重构、方孝孺《逊志斋集》的辨疑等研究,系统梳理不同时期文人著述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另一方面,研究紧密结合宁夏地域文化,《唐代宁夏文学析论》《清代杨维屏〈云悦山房偶存稿〉中的宁夏书写》《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明代宁夏方志》等论文,将文学研究与地方历史文化相融合,不仅填补了宁夏地域文学研究的部分空白,更引入数字人文等新视角,为传统文献研究注入现代学术活力。



第二组研讨论文紧扣教育改革与技术发展趋势,聚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路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方面: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研究,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研究》《助读系统中学习提示板块的应用价值与策略研究》,深入剖析教材设计的教学指导意义;二是新技术与教学融合,《DeepSeek赋能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场景与应用策略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六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与创新研究》等论文,探索余映潮板块式教学、“六步教学法”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再创造;三是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者围绕大单元教学、思辨性阅读、古代散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等主题,探讨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第三组研讨论文以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核心,该组融入跨文化视角与多元理论,拓展研究维度。《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儿童视角下的动物书写与生命共鸣》《城市隐私:论白先勇小说〈孽子〉中的公园书写》等论文,聚焦文学创作中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中英悼亡诗的时空观比较研究》《跨文化视野下中国神话的图像叙事研究》搭建中外文学对话桥梁;理论应用层面,有的论文运用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马尔库塞爱欲解放理论等分析文学作品,同时探讨儒家人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中的传播,展现了文学研究的多元理论视野。


第四组研讨论文重点关注古代字书考释与地方方言研究,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试论西夏字书〈文海〉释义中的“循环解说”》《〈番汉合时掌中珠〉农具类汉语借词考释三则》《“于”“爰”之训:〈尔雅〉与〈经传释词〉释义方法对比个案研究》等论文,系统梳理西夏字书、传统训诂文献的语言规律;《东北方言中“精”的语法特征》《宁夏地区粟特人碑刻文字所映射出的民族交流与融合》等论文不仅丰富了方言研究成果,更揭示了民族交往中语言文字的演变轨迹。


分论坛邀请宁夏大学文学院邵敏、梁凯、沈秀英、王静、杨慧娟、邱跃强、杨敏老师及北方民族大学张秋红老师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评议人针对每篇论文进行细致点评,既肯定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创新点,也指出文献整理、论证深度、结论新意等方面的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清晰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增强了研究生的学术自信。
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正式画上句号,但论坛所传递的学术精神、搭建的交流网络,将成为参会者长期受益的宝贵财富。期待以此次论坛为纽带,持续凝聚青年学术力量,共同书写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新篇章。